心律失常是指心脏搏动的频率和节律的异常,具体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心脏传导阻滞等不同。中医的病名叫做“心悸”,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中医对于这类疾病的理论,最早在《*帝内经》当中,就有比较详细的论述。比如《素问.举痛论篇》:“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心澹澹大动”。而张仲景的《金匮要略》,更是明确提出了惊悸的病名,同时设立专门的篇章,论述惊悸的病因以及治疗,一些经典方剂,比如苓桂术甘汤、炙甘草汤等,目前仍在中医临床广泛使用,疗效得到明确的肯定。
中医认为,心悸的发病主要与心血不足、心阳衰弱、水饮内停、瘀血阻络、心虚胆怯等因素有关。
①心血不足:心主血脉,心又主神志,阴血亏损,心失所养,不能藏神,所以就会神不安、志不宁。比如有些女性,长期月经量过多,导致失血性贫血,严重的就会出现贫血性心脏病,这种情况经常表现为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有的患者长期饮食不规律,精神负担过重,气血不足,可以表现为心悸、头晕、失眠多梦等症状,中医认为与心脾两虚有关。这一类的病证,经常用“归脾丸”加减治疗,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疗效。
②心阳衰弱:这种情况比较常见于一些老年人,或者一些大病久病之后的患者。中医认为心主血脉,但是心脏推动血液运行,需要阳气的温煦推动作用。所以,如果心胸阳气不振,就会出现心悸或者胸闷胸痛等症状表现。这种情况,中医应用温通心胸阳气的药物,比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薤白白酒汤、附子、人参等方药治疗,也总能取得比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是缓慢型的心律失常,这种情况属于心阳虚的比较多。
③水饮内停:很多病人由于病后失调,或者长期饮食不规律,或者年老体衰,或者其他疾病的原因,导致脾失健运,肾阳受损,体内水液运化失常,就会出现水饮凌心的表现,比如心悸、头晕、恶心呕吐、水肿等。这一类的心悸,中医应用温阳化饮的方法治疗,常用的处方比如苓桂术甘汤、真武汤,均是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④瘀阻心脉:中医认为,不论是心阳不振或者外感风寒湿之邪,都可能导致心脉瘀阻,心血运行不畅,引起心悸症状。这一类病人,经常会有口唇青紫、舌质紫暗的表现,心悸的同时,可以伴随胸闷痛的症状。桃仁红花煎、丹参饮、血府逐瘀汤等方剂,应用于治疗这一类心悸效果比较好,但是,其实活血祛瘀通心络的方法,临床上广泛运用于各种类型的心悸,并不仅限于瘀阻心脉型心悸的治疗。
⑤心虚胆怯:素体比较薄弱,或者长期经历情志刺激,或者突然受到比较严重的情志刺激,都可能导致心悸反复发作。中医认为惊则气乱,运用镇惊安神定志的方法,可获良效。比如琥珀、龙齿、朱砂等药物,经常配伍补益心气、养心血的方药,比如炙甘草汤、安神定志丸。
⑥阴虚内热:长期劳累或者房劳过度,或者久病体虚,导致肾阴亏损,相火妄动,扰乱心神。著名的天王补心丸,就是应用于治疗这一类的心悸病证,患者往往同时表现为手足心热、失眠、耳鸣等症状。但是,我认为临床上纯粹阴虚内热的病人比较少,大部分有合并阳虚或者血虚、气虚。
心律失常是一类比较复杂的疾病,有些还比较危险,可能危及生命,为病人诊治的时候,可以结合常规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或者冠脉造影等检查,更加明确的判断患者的病情及预后,以期使患者获得更好的诊治。如果是作为患者,在经过详细医学检查之后,诊断明确,治疗方法明确之后,就要放松情绪,才能更好的配合治疗。
虽然,心律失常在中医临床上分型论治,但是,很多时候各种类型的心律失常又互相关联,方药也经常需要很好配合运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