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女性患者,68岁。因频咳于00年3月做CT发现右肺及右肺门占位,双肺多发小结节,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肺穿刺病理:腺癌,提示消化系统来源。头颅MRI:右侧额枕叶病灶考虑转移。腹部CT:双侧肾上腺增粗,转移?腹膜后增大淋巴结。
于00年4月到7月进行“贝伐珠单抗+培美曲塞+洛铂”化疗6周期,之后复查CT显示肿瘤增大,在00年8月又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化疗1周期,发生IV度骨髓抑制。之后不久发现左侧上牙龈转移,活检病理:腺癌,提示消化道来源。于00年9月开始三线治疗:帕博利珠单抗+安罗替尼。治疗期间出现嗜睡、纳差、乏力、消瘦和反应迟钝,医院查皮质醇节律示:皮质醇14.3μg/dL,ACTH.4pg/mL,给予“氢化可的松早0mg、下午10mg”口服,症状无明显改善。00年10月复查脑MRI,脑转移灶比3个多月前稍增大。查皮质醇节律及脑脊液细胞学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患者参加多学科会诊,在梳理诊治经过时发现:曾在6个多月前的NSG报告中就有:ROS1基因融合!建议针对ROS1的靶向治疗,必要时行脑转移灶放疗。由于NGS不是ALK和ROS1的标准检测方法,依临床试验入组的要求而做FISH检测:ROS1基因断裂。但因患者体质太差,筛选ROS1抑制剂的新药临床试验失败。之后口服“克唑替尼”。在开始靶向治疗10天后,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抗感染治疗效差,再次入院就直接进住ICU,停止了抗肿瘤治疗。从上述的叙述中可以发现,该患者的诊治过程中存在一些纰漏,对有驱动突变者应优先给予靶向治疗。该患者历经三线治疗后才选择了靶向药物,推测可能是没有注意或忽视了基因检测结果,才导致二线化疗发生IV度骨髓抑制和“免疫治疗+抗血管生成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由于疾病进展和药物的不良反应导致身体极度虚弱而错失参加靶向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并在口服克唑替尼后不久又发生了高热和呼吸困难而入ICU。如果在疾病诊断/治疗的开始阶段就进行多学科会诊,或者在以后的治疗过程中看一眼曾经的检查结果,或者与其他医生讨论病情就会避免这种低级错误。患者两度活检(肺穿刺和牙龈活检)均报腺癌、考虑来源于消化道。其实是原发性肺腺癌(肠型肺腺癌)。由此可见,免疫组化在为病理诊断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混乱,时不时常会把病理医生和临床医生的思考和判断引向错误的方向。成熟的多学科会诊团队很有可能会避免、及时纠正这种错误。文献报道了小样本ROS1阳性患者对PD-1抗体治疗无反应,也有文章报道了例这类患者对PD-1抗体反应较好的。我们曾治疗1例ROS1融合肺腺癌在靶向治疗和化疗失败后经帕博利珠治疗获部分缓解、PFS已接近0个月(曾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