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丹参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
TUhjnbcbe - 2020/11/25 3:42:00

如果你喜欢开发培育联盟推送的这篇文章

欢迎点赞和转发哦~~

中药制剂是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以中药为原料,根据处方将其制成某种剂型,标明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以规定的规格供临床直接使用。我国中药制剂从传统剂型发展到现在的胶囊剂、颗粒剂、口服液、滴丸剂等现代制剂,在中药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其质量控制方法也从传统的性状鉴别、理化鉴定发展到化合物的定性、定量分析等,质量控制更精准、科学。但是,当前作为中药制剂原料的中药材来源混乱,质量差异大、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等影响因素复杂,多数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不明确、作用机制不清楚,成型工艺要求高,这些因素都严重影响了制剂质量的控制。而现行药典及其他质量标准倾向于化学指标成分的控制,采用的质量标准存在模仿西药、缺乏客观性等诸多问题,很少研究这些指标性成分和临床疗效的关系,作为多组分的中药制剂难以真正控制产品的内在质量,缺乏体现中药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协调作用特点的制剂质量控制模式,不能客观、合理地反映制剂质量和疗效,从而影响我国中药制剂的发展,严重制约着我国中药国际化进程。近年来,随着国家中药现代化战略的实施,中药尤其是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版药典采用了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等中药制剂检验新技术,并借鉴多维结构过程动态质量控制,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保障,这是对中药质量控制方法的创新,也是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本文从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的因素出发,结合国内外在制剂质量控制方面的研究经验和成果,概述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的新技术和新方法,为今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借鉴。

1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

在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面,关键是有效性和安全性。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多指标质量评价已成为行业的共识。对药效物质明确的中药制剂要结合现代分析技术,根据中医药整体观和系统性特点,通过对活性化合物基础性研究的优势,建立既能客观反映物质基础又能明确其整体组成的控制方法。基于中药整体观,封亮等提出“组分结构理论”假说,采用快速色谱技术等化学筛选方法制备活性组分,解析中药的效应物质基础,并结合“一测多评”的分析方法实现多成分的质量控制。不同的研究人员分别对冠脉康胶囊、丹参复方制剂、肿节风注射液中的特定指标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一测多评法推算的含量与实测法所得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药效学方面研究活性差异,构建兼顾制剂质量和疗效的数学模型,开展组分结构优化和双向的组分结构确证研究。许海玉等提出了网络药理学与体内过程相结合的思路,定性、定量分析复方中外源性药物本身及其全部代谢产物随时间和空间的动态变化情况。李翔等采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分析了复方丹参方的9个活性成分与42个心血管相关疾病基因表达的关系,探讨了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模式,阐释了组分和成分的量效关系及作用机制。蒋建兰等基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发现姜*挥发油化学成分的9个特征峰与抑制HeLa细胞活性密切相关。通过多学科交叉确定中药制剂物质基础,使中药制剂具备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制清楚、体内过程性质稳定、释药系统设计合理等特点,为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2指纹图谱研究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

对活性成分不完全清楚而临床疗效确切的中药建立中药指纹图谱,通过图谱的相似性评价结合已知药效指标的定量分析控制其质量。传统的研究模式是先化学分离、后鉴定,再结合药理实验确定主成分。近年来,通过上述研究思路已阐明很多中药活性成分,但不能完全阐明中药多成分、多靶点的作用特点,使成分分离与效应筛选脱节。中药指纹图谱作为综合的分析手段,可分析活性成分中药效成分和非药效成分的相关信息,符合中医、中药整体性的特点。王祥红等对复方中成药保济丸进行指纹图谱研究发现:44个特征峰中的35个色谱峰可分别溯源到组方中的10味药材。孙一蕊等通过对消渴丸样品与原药材的色谱图比较,发现其中的6个共有峰来源于组方药材葛根和南五味子。通过指纹图谱研究建立制剂质量评价方法,提高了质量控制方法的专属性,在鉴别和评价制剂内在质量方面较传统的单一指标成分控制手段更能显现出中药的整体性,客观反映中药的宏观质量信息。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首次将指纹图谱技术应用到复方丹参滴丸的质量评价中,开创了指纹图谱在中药制剂质量评价方面的先例。指纹图谱最大的优势是与单一指标成分或活性成分定性、定量相比,其所含的信息是综合的、可量化的,因此更为科学、合理,也更符合中药的多途径协调作用的药理特点。但是,指纹图谱应用于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需要进行大量的化学、药理基础研究,存在着无对照指纹图谱不能拟合、相似度无法评价等问题。随着越来越多的技术不断被应用于中药指纹图谱的研究,今后必将在中药研究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3生物色谱及检测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

生物色谱技术是利用效应药物与靶点结合的原理,对中药活性成分快速筛选,通过各种技术参数研究各成分与相应靶标间的作用强度,为中药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汪海林等、邹汉法等以血浆中白蛋白和α1酸性糖蛋白为固定相,将当归等已知活性成分药材进行研究,发现已知活性成分在色谱柱具有良好的保留,相关保留参数与相应成分的血浆结合率有密切关系。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TLC-bioautography)技术是鉴定、分离和活性测定相结合的药物筛选方法,通过薄层板直观地对药物活性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能反映生物活性的强弱。该技术检测快速、方便,已在清除自由基和抗氧化、抗菌、抑制胆碱酯酶及活性成分筛选中得到广泛应用。GU等以2,2-二苯基-1-苦肼基自由基(2,2-diphenyl-1-picrylhydrazyl,DPPH)作为显色剂,通过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检测紫苏子中的迷迭香酸、木犀草素、芹菜素和草*素等4种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迷迭香酸和木犀草素具有明显的DPPH清除效果,HPLC法定量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这4种化合物是紫苏子提取物中清除自由基的主要活性成分。沙孟晨等采用微量量热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连花清瘟胶囊对绿脓杆菌生长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批次药品的抑菌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药品放于潮湿或高温环境中其抑菌有效率发生明显变化。上述的生物技术也为中药制剂定性、定量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代谢组学技术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

代谢组学是在蛋白组学、基因组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组学技术,是通过系统分析外源性物质在机体代谢物和内源性物质中的变化,研究对机体的整体效应,从而阐释制剂的作用机制和疗效。代谢组学还可从原药材品种鉴定、生长环境、中药不同物候期化学成分变化、采收加工、炮制对质量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研究。利用元基因组学方法将中药制剂物种成分建立数据库,检测比对处方物种、混伪品及在生产过程中引入的生物杂质,从而保证中药制剂质量。肖兰等在大鼠尾静脉注射清开灵粉针剂,采用液-质联用技术测定不同时间点的血、肝、肺组织中的*芩苷含量,结果静脉给药后*芩苷在大鼠体内符合二室模型且迅速分布至肺、肝中,证明*芩苷为清开灵注射液的肝肺效应物质基础之一。

5质谱差谱方法与中药制剂质量评价

质谱差谱方法是利用大量数据的多级处理对复方制剂中的活性化合物进行快速分类鉴定,此方法需要大量的前期研究数据做支持。冉小蓉等采用质谱差谱方法研究复方柴苓汤的有效部位,将复方提取分离,分析提取物有效部位的指纹图谱数据并进行比较研究。提取对复方指纹图谱有意义的特征峰,利用质谱差谱方法处理多级质谱数据,提取不同类型的中性丢失,通过实验证实*芩总*酮和柴胡总皂苷为复方柴苓汤的活性成分组群。

6结语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是中医药研究领域的关键问题,缺乏符合中药特点的质量控制标准是中药国际化的瓶颈。要解决中药制剂的质量问题必须从药材的种植、炮制加工、制剂工艺关键点、半成品到成品等环节进行全产业链设计。有学者从中药生产整体出发提出:中药药效质量研究应以中药材药效质量—中药饮片药效质量—中成药药效质量的顺序逐步展开。总之,中药制剂的质量研究要在中医药传统理论指导下,建立体现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特点的质量控制方法。目前,我国中药制剂质量控制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质量标准还比较低,方法还比较单一,有待创新与提升,这就需要运用全产业链模式和多学科优势,整体提升中药质量控制标准并主导国际中药质量标准的建立,为开发质量稳定、疗效可靠的中药制剂提供保障。

文章来源于甘肃中医药大学学报

(05):-.

欢迎投稿

无论你是中药从业者,还是中药爱好者;

无论你是原创,还是转载;

愿你的作品,插上翅膀;

在这里找到,飞翔的天空...

稿酬支付:每篇文章一旦发表即可获得元的基础稿酬。同时按照阅读量的1%增加付费,如阅读量为6万次,稿酬即为+﹡1%=元。

投稿邮箱:xxnbj

.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药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