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国之道,富民为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总体上已经从“有没有”转变为“好不好”,如何进一步获得公平发展机会、共享发展红利、提升生活品质,成为考量全面小康路上是否掉队的重要标准。
众所周知,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仍然突出地体现为城乡结构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要想解决这一短板,迫切需要坚持农业与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方面盘活农村要素资源,激发农村发展活力,提高农村自生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推动正处于脱贫攻坚成果转化期和乡村振兴发力期的“新农村”实现农村经济规模化、组织化、市场化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红色动能”引领资源变局致富靠政策更靠实干
三年来,从扎实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开始,随处可见的红袖章点亮了章丘官庄街道党群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书记带头抡大锤、党员带着群众干的精神风貌已然成为街道党建引领工作的真实写照。在经历了清脏治乱、绿化美化、基础设施提升之后,官庄街道60个自然村在各级党组织带领下分别找到了合适的乡村治理和发展路径,党群同心发挥出的无穷创造力也让村级党组织在群众中产生了强大的威信,村庄愈发和谐稳定。
官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景峰“‘战斗堡垒’不是说说而已。党员干部要想当好乡村政治引领‘带头人’和改革发展的‘先行军’,首先要在村民当中凝聚起应有的感召力。”章丘官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景峰说,“‘一级做给一级看’的上行下效最有力度。在乡村变革的大潮中,基层党组织务必拿出逢山开山遇水架桥的担当,不光要有想法,还要有闯劲、有干劲,有服务群众、共同致富的决心和勇气。”
办好农村事,关键在党。随着党建引领持续深入,官庄街道将工作重点转向富民增收,无论盘查资源还是聚拢民心,街道基层党组织标准体系建设在摸清家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助推村强民富的红色动能,引领农村“三变”改革的资源变局,并将其作为村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带领群众干事创业的有效抓手,立足实际、抓住关键、因村制宜,变一亩之田为丰产丰收。
栗家峪村支部书记年纪轻、思路活、有想法,今年刚一上任,便将精力集中到村里的几处闲置院落上。通过引进胡山农业科技公司,投资万元左右新建农业产销结合项目,盘活闲置院落的同时,今年亩无公害大豆试验田新收约斤传统优质大豆,每斤价格达到15元。
村民晾晒采收后的豆荚秋高气爽的季节里,公司大院铺开金黄的豆荚,几位村民大嫂穿着蓝色工作服,包着头巾,迎着风一锨一锨抛洒晾晒,飘扬的国旗和“乡村振兴为耕者谋利”几个大字交相辉映,村集体增收的同时也为部分村民带来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村民对此非常认可,大家纷纷建议继续引进这样的项目。下一步我们计划将利用土地整理项目的新造耕地发展农业,与公司联手,进一步提高村集体收入。”栗家峪村支部书记笑着说。
如果说栗家峪的村民从驻足观望到争先恐后加入项目,只隔了亩无公害大豆的距离;那么吴家村就是8-10个新建的草莓大棚,三赵村是盘活的近50亩土地,官庄村是计划托管的近两千亩耕地,郑家寨则是一座占地8亩、可存栏头牛、实现村集体增收15万元的养牛场……“三变”改革的路子并非一蹴而就,村级党组织想抓牢话语权就一定要有承接载体,官庄街道60个自然村的村“两委”都明白:村干部威信不靠大喇叭喊出来,“红色动能”想要切实带动村民增收致富,靠政策,更靠眼光、胆识和实干。
天尊院是典型的平原村,在之前也是出了名的软弱涣散村。作为“三变”改革章丘区试点村,天尊院村“两委”干部铆足了劲,克服一切畏难情绪,把政策弄懂读透,冲锋在前、亲身示范,盘活闲置三宗共计22亩闲置土地,实现收入18万元;托管亩土地,种植的高粱采收后,农户收入近20万元,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收益。今年秋后土地托管增加至1亩,本村村民积极响应,也带动周边村庄参与实施“三变”改革。“每亩地给个保底的钱,每年还有额外分红,我用土地入股,入的越多,拿的钱就越多。这次分红我拿到钱了,左邻右舍没入股的都眼馋,下次他们肯定也跟着干!”村民数着刚领到手的分红金,情绪高昂。
天尊院村种植的高粱喜获丰收天尊院村“三变”改革股东分红仪式现场在村民看来,没有什么比实实在在的现金更能打动人心,而他们眼里的“三变”革,能让村里有“高大上”的智慧大棚、能卖出高价格的农产品和装满口袋的钱,经由这种实践,村“两委”干部成了能帮助他们发家致富的“风向标”,就像一位村民说的:“跟着干!准没错!”末了,还不忘举起拳头以示决心。
产业因地制宜“连点成片”资源整合每村都有“董事长”
“三变”改革最为重要和关键的目标是农民,而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是产业兴旺。经过细致梳理,村民不愿耕种的土地、闲置的房产和农机具等资源均已资产的方式入股到集体经营的公司中,村民暂时不用的钱也以股金方式投入其中,一方面解决了集体经济发展缺乏资金、资产的问题,另一方面村民通过入股成为股东,增加了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拓宽了收入来源的渠道。种种利好加持下,什么样的产业项目才能够有效承接,对街道党工委和各村提出不小的考验。
“‘三变’改革要达到农村资产标准化、规范化,在此基础上对接社会资本,建立起良性投资的闭合逻辑,自此,第一产业将克服长久以来存在的很多发展桎梏。”张景峰说,“这要求我们在面对琳琅满目的产业项目时,一定要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匹配,让优调后的33个村都找到适合可持续发展的优质项目。”
5年前,吴家村利用旧村改造整理出的30亩土地,发展了休闲观光农业,建设起了以铁皮石斛和苗木花卉等珍稀中草药植物种植为主导产业的吴家庄园,村里先后建成了平米的智能连栋温室和平米的日光温室大棚以及平米的茶叶加工车间以生产加工丹参茶、石斛茶、菊花茶等茶品。
吴家三变改革农业示范园如今,吴家村乘着“三变”改革东风,走富民强村之路,通过集体出资和个人入股方式,打造吴家“三变”改革农业示范园,建设了占地亩的草莓大棚和杞柳生产车间,村集体收入万元。吴家村将继续扩大规模,种植杞柳30亩,建设精品民宿13户,实现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再提高。不光土地能长出“金子”,吴家村盘活社区门头房,对外承租发展餐饮业;结合实际市场需求,举办家政、月嫂等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能力素质;依托泉城百花园田园综合体打造河畔人家民宿。“争取未来2-3年内,实现村集体增收万元以上。”目光炯炯,吴家村党支部书记张新林已经在脑海中勾勒出官庄街道“三变”改革发展新高地的鲜活模样。
石匣村第三届乡村振兴戏剧节开幕仪式南部山区的青山绿水里,藏着一座石匣村,借助自身资源优势,该村建设“章丘梆子戏曲博物馆”,成功举办了3届石匣“过半年”活动,并于年成功创建AAA级景区。今年石匣将以争创国家级旅游示范村为契机,带动三角湾片区连片发展。
石泉村在原旅游资源基础上,对村内河道重新整修,建设1米漂流项目,修建2.6公里旅游观光路,种植优质黄桃0余棵,全方位打造“桃花源里看桃花”旅游品牌,预计村集体收入将突破50万元。
无独有偶。青野村占地50亩的中粉商混站已开工建设,建成后可实现村集体增收13万元;西矾硫占地80余亩的养殖场投产后可增加村集体收入8万元;徐家井肉鸽养殖项目占地10余亩,可实现村集体增收5万元,同时带动群众养殖增收。
街道对北部片区土地条件较好、交通便利、村民外出务工集中的村居,积极开展土地流转。目前,依托泉城百花园田园综合体项目流转周边村庄约亩土地,采用年付费的形式按期交付土地租赁费用,通过流转土地每年可为周边村集体增收20-30万元。在此基础上发展观光旅游业,拓展民宿、采摘、餐饮等业务,据统计,年平均每天接待团队6批次,接待量平均每天人,提供就业岗位余个,周边商业比项目建设前经济效益增长23%。南部片区则依托丰富的山水生态资源,以石匣、石门、三角湾等村为核心连片发展文旅产业。如此一来,一盘“全域旅游”的大棋格局渐显。
资源条件优越的村庄当然有发展前景,南部山区经济薄弱村也不甘示弱。由街道党工委牵头,深挖南部山区自然资源,因村制宜打造蜂蜜产业、中草药种植、小米杂粮等15个特色专业村,建立“龙头企业+合作社+股民”运营体系,让山区的群众也享受到“三变”改革红利,将33个村一个不落全部推上“三变”改革的“领奖台”。
“我们规划的15个特色专业村中,有优势村,也有薄弱村,不同发展等级的村庄都有代表,就是想让群众认识到街道全域推进‘三变’改革的决心和信心,让第一批15个专业村发挥更为强大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以此为中心点,辐射各自周边其他村庄,最终达到‘三变’改革全覆盖。”张景峰认真盘算着,“这样的话,每个村都挂牌合作社,有自己集体经营的公司,村民入股、按期分红,那各村都有董事长喽!作为村民可以拿到种地收入,作为村公司的股东他们还可以享受登录资本市场的红利,何乐而不为呢?”
把“矿”安到家门口不出村也能追求共同富裕
在部分村民已然致富之后再来谈“共同富裕”,能否帮助仍然留守在乡村中的弱势群体实现“家门口赚钱”,就显得尤为重要。“家门口”就业显然好处多多,但亟需“家里人”帮衬一把,只要这部分特殊群体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创造出应有价值,那么在乡村推行共同富裕就有了关键抓手。
土地一旦撂荒,再想重新拾起来不是件容易事。然而在中国的山村里,最不缺的就是荒坡荒地。
缺少青壮年劳力和活力的生存环境、普遍稀缺的公共资源、难以适应信息时代和市场的能力,达不到社会救助条件、又没有稳定收入来源,种种叠加的积困致弱因素让农村留守群众和弱势群体几乎成为城市化进程中无法转型的存在。“乡村留守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积极性在三年的党建引领工作中已经被很好地调动起来,虽然相对势单力薄,但是他们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章丘官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张景峰认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实现共同富裕不是一部分人的专属福利,而是党对全体村民的庄严承诺。
菊花采收季,村民结伴去地里采摘6分钱一棵苗,生长出每天约元的采摘收益,75周岁的李大姨早上7点已经在地里忙活,嘴上说说笑笑,手底下速度丝毫不减,“我这岁数,孙子都带大了,在家也是闲着,就来干两天挣点钱。他们按5毛钱1斤收,一天下来能赚来块钱。”
李大姨赚钱的物件,是北京菊。
国药集团提供苗木,收获时村民采摘下来的菊花不需要烘干,直接由国药集团进行收购,按照今年的行情,每斤收购价在2.3元至2.6元左右,每亩地1-0斤的产出,0元左右的收益就显得尤为可观。而菊花将被用来制作中药、饮片、饮料等产品,其最终收益将远超0元。
“年轻人多外出打工,村里仅剩下一些老人,这些地很多都撂荒了。”一景环美董事长景华指着眼前一块地,“第一批种了亩,周边村的群众趁着忙完秋收都过来采摘,每天一个人能采来斤。不光是采花,从种下苗子、锄草等环节都需要人工,群众一年能从这上面赚好几茬钱。先从亩开始,以项目为依托,循序渐进。”
如果能在家门口就业,没有人愿意背井离乡。
嫩黄色的小菊花一簇簇盛放,在秋风中摇曳出美丽的影子,村民身边的袋子渐渐装满,货车停在地头,一个转身的工夫就能把小菊花变成大钞票。“像这种菊花,在山区村种植很合适,荒坡沟坎都能种,不光有了收益,还能绿化美化环境。”张景峰仔细查看路边用石头垒砌的花池,“种在这里就挺合适,只要能采收,群众家门口就有钱可赚。”
采上一斤菊花,村民净赚5毛钱,体力弱的老年人按照每天采摘斤就是元纯收入,一个花期采收50天,就能挣上将近0元钱。张景峰心里搁着一把算盘,把乡村留守群众的收支账算了个明白:“守在家里的老两口如果都下地收菊花,30天采收期两个人能赚个来块钱,在城市里可能只是一个人的月工资,但是对于留守农村的老年人来说,不出村就有活干,自此之后年年盼着菊花开,对他们来说是很幸福的事。”
在李大姨看来,除去栽种锄草,仅仅采花的收益就足够让她欢喜。而这些菊花将被继续扩大种植,家门口的花坛、平整后的连片土地、零星的小小角落,争取将辖区内大小村庄哪怕沟坎坡沿全部种满,一批菊花种植专业村即将“闪亮登场”,扮靓山乡的同时,把村集体的进账栏写满,老百姓的生活灿若花开。
这样的日子才叫有盼头!
菊花、南瓜、小米、杂粮、中草药……人勤地不懒,春风起秋风落,地里长出的枝干茎叶花根果样样都是钱。
“‘三变’改革开拓了村庄的发展思路,在整个街道突破了农村闲散劳动力这一关键环节,每个村庄都能找到致富的路子,每一个留守村民都有事干、有收入,在农村谈共同富裕,就要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