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丹参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u0001一生u0001一世u00
TUhjnbcbe - 2025/5/17 21:12:00

来源:中国科学报

▲年,宣利江(右)与王逸平在阅读文献。▲年,王逸平(右)和宣利江(左)在日本。▲年,宣利江(左)与王逸平商议科研方案。▲年,导师徐亚明(中)指导宣利江(左)分析丹参成分的核磁共振谱。▲王逸平在进行硕士研究生论文答辩。▲年,丹参多酚酸盐团队获得中国科学院“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

■本报记者徐可莹

6年过去了,听到王逸平这个名字,宣利江还是忍不住红了眼眶。他背过身去平复心情:“直到现在,我到他工作过的地方还是感觉很难受。每次提及这件事,我心里就会触动一下。”

王逸平和宣利江同为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药物所)研究员,既是并肩作战超过24年的工作搭档,也是志同道合、惺惺相惜的好友。这对科研“知己”投入20多年时间,研制出我国中药现代化之路上的里程碑式产品——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实现中药研发的升级换代。

遗憾的是,年4月11日,王逸平倒在了工作岗位上,享年55岁。同年11月16日,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彼时,倾尽他半生心血的丹参多酚酸盐已进入医院,每天约有10万人使用,销售额逾百亿元。

事实上,丹参多酚酸盐的成功,既是两位科学家“父亲”坚守本心、倾尽汗水的成果,更是上海药物所一代代药学人合力“托举”的结果。

1两位“父亲”

年,25岁的宣利江还在上海药物所读博,副研究员徐亚明是他的导师之一。徐亚明让他试着做一些植物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

那时,国内很少有人专注于研究植物的水溶性成分。与脂溶性成分相比,前者受分离纯化技术条件限制,在研究上更具挑战性。

但“初生牛犊不怕虎”,年轻的宣利江头脑里没有“害怕”二字,他选择经典中药丹参作为研究对象。

我国关于丹参的最早记载可见于东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中将丹参列为“上品”,述其“治心腹痛”。后世中医以“一味丹参,功同四物”总结其疗效,公认丹参是一味活血化瘀的良药。

宣利江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彻底弄清楚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有了一些不同于传统认知的新发现。

此前,学界很多人认为丹参的水溶性成分主要以“酸”的形式存在。可宣利江却发现那不是酸,而是盐——还不止一种盐。生药材丹参中,甚至包含了非常罕见的镁盐、二钾盐、钾铵盐等。

这个新发现就成了丹参多酚酸盐诞生的源头。天生好奇的宣利江并未止步于此,关于丹参的奥秘,他还想了解更多。

天然化合物的活性发现,需要药理学的介入。宣利江找到31岁的王逸平帮忙,对从丹参中分离得到的各种水溶性成分做进一步的活性筛选。那时,王逸平已经在上海药物所工作了6年,长期从事心血管药物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及药物研发。

与宣利江的学术背景不同,王逸平出身于临床医学。年,王逸平考入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前在癌症科室的一段实习经历,彻底改变了他本将成为一名临床医生的人生轨迹。

在肿瘤病房实习期间,王逸平第一次直面那么多“生死有命”的悲剧。面对那些因为没有“对症之药”无奈放弃治疗的重症患者,王逸平被无力感折磨。

于是,在实习结束后,王逸平作出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改读药理学。他跨专业考取本校药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年毕业后进入上海药物所工作。

从进入上海药物所第一天起,王逸平就是奔着做药去的。短短6年,硕士毕业、没出过国的王逸平从助理研究员升为副研究员,成为当时研究所最年轻的课题组长。曾任上海药物所所长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评价王逸平“天生就是做药之人,对药有一种敏锐的直觉”。

毫无疑问,宣利江找对人了。

2下定决心,做一款好药

20世纪后半叶,丹参注射液质量标准都是把“丹参素”或“原儿茶醛”的活性排在最前面。但宣利江和王逸平通过无数次药理活性实验发现,丹参中这两种化合物的活性并非最强,反而是丹参乙酸镁的活性最强,且天然含量最高。于是他们大胆推测,丹参乙酸镁才是丹参中最主要的药效成分。

此外,当时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疗效,但存在不良反应多发等问题,甚至引发了媒体

1
查看完整版本: u0001一生u0001一世u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