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4/8/16 17:11:00
肝(胆)脾(胃)同调,实则揭示了中医理论中脏腑间相互依存、互为表里的深邃智慧。当肝(胆)脾(胃)在病理变化中交织影响,彼此牵制时,中医的治法便提倡将它们共同调理,以求达到整体和谐。这其中包括了肝脾同调、胆胃同调、肝胃同调、胆脾同调等多种治疗策略。《金匮要略》这部医学经典,早已洞察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深刻道理。这意味着,在观察到肝脏疾病时,医者必须明白疾病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到脾脏,因此在治疗时,应首先稳固脾脏的功能。这一理论在后世医家中得到了广泛的传承与发扬。《临证指南医案》更是明确指出,“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意味着肝脏往往是疾病发生的根源,而胃则常常是疾病传播的途径。因此,“醒胃必先制肝”,即在调理胃的功能时,首先要控制肝脏的病理变化;“治肝不应,当取阳明”,则进一步揭示了当治疗肝脏效果不佳时,可以从调理胃的阳明之气入手。这些论述无不体现了肝(胆)脾(胃)之间紧密相连、互为因果的紧密关系,使得在临证时,医者常常需要综合考虑,同治肝脾、胆胃,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现将笔者临证肝(胆)脾(胃)同调治验五则整理分享如下。口苦案牛某,这位中年男士,在岁月的洗礼下已步入不惑之年,然而,身体的些许不适却让他无法安然度过这平静的岁月。年3月28日,他带着一年多的口干口苦之疾,踏入了诊室。他详述了病情,除口干口苦外,还伴有胃脘的不适,时常觉得恶心,心情烦躁,夜晚睡眠质量欠佳。然而,他的食欲尚好,二便也属正常。观察他的舌象,暗红而苔白,脉象则显细滑,这是典型的阴虚火旺之象。针对他的病情,我为他精心调配了药方,以柴胡温胆汤为主,辅以封髓丹和瓜蒌牡蛎散进行加减。药方中,柴胡、黄芩等药材用以清胆火,姜半夏、陈皮则能调和脾胃,茯苓、枳壳等则有助于化湿消滞。而封髓丹则能藏相火,瓜蒌牡蛎散则能清肝生津,共同起到调和体内阴阳,平衡脏腑功能的作用。经过5剂药的服用,牛某明显感觉到口干口苦的症状有所减轻。于是,我在原方的基础上加入了茵陈、石斛等药材,以加强清热养阴的功效。经过连续20剂的治疗,牛某的口干口苦症状完全消失,他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往日的健康。按中医理论,口苦多因胆火旺盛所致。本案患者迁延不愈已达一年之久,显然是肝中相火浮越,且伤及了脾胃。因此,治疗时不仅要清胆火,还要调和脾胃,同时也要藏相火,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通过精准的药方调配和细致的病情观察,我成功地为牛某解除了病痛,也再次证明了中医在治疗慢性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胸痹案杨某,一位四十三岁的女性,于庚子年六月的最后一天踏入诊所,面容稍显憔悴。她描述自己近一个月来饱受胸闷疼痛之苦,如同心被无形的重物压迫,胸背亦感疼痛如刺,犹如负重前行。身体倦怠乏力,稍一动弹便汗如雨下,如同盛夏烈日下的花朵,萎靡不振。口苦如胆汁倒流,心中烦闷如乱线纠缠,食欲不振,如同味蕾被霜雪覆盖。夜晚的睡眠虽能勉强入睡,但质量欠佳,仿佛夜间的梦境也充满了无尽的困扰。然而,她的二便尚属正常,如清晨的露水,清新而自然。观察她的舌象,舌色暗红,苔白而中心微黄,宛如秋日落叶,带着几分沧桑。舌下脉络迂曲,仿佛河流曲折蜿蜒。脉象细滑,如同琴弦上的细丝,虽细微却有力。针对她的病情,我采用了升阳益胃汤合丹参饮的方剂,加减调配以应对她的复杂病情。黄芪如将军般守护着她的肺气,党参、炒白术则如士兵般协助黄芪,共同护卫着她的脾胃。黄连、法半夏、甘草等药材,如同清风拂面,带走了她心中的烦闷和口苦。陈皮、茯苓、泽泻等则如细雨润物,调和着她的脏腑功能。防风、独活、羌活、柴胡等药材,如同勇士般驱散了她体内的邪气,白芍、丹参、降香则如清泉般滋润着她的血脉,化瘀通经。砂仁、葛根、桑叶等则如绿叶衬托着花朵,辅助其他药材发挥功效。生龙骨、生牡蛎如同守护神般,稳定了她的心神。经过七日的精心调养,她的胸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如同寒冬过后的暖阳,带来了希望和舒适。随后的随访中,她的病情也未曾再犯,仿佛春天的花朵,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眩晕案韩女士,年届五十七,自年6月30日踏入医馆的那一刻起,便带着三年的头昏、头闷之苦,以及近一周来症状加剧的困扰。她面色略显苍白,精神略显萎靡,诉说着胃中不适,时而嘈杂,时而反酸,口中干涩,但夜间的睡眠尚算安稳,饮食与排泄也无大碍。经过脉诊,脉象沉细,显露出她内在的虚弱。针对她的病情,我深思熟虑,决定采用《临证指南医案》中风篇包氏医案中的经典方剂,进行肝胃同治。我精心调配了红参、茯苓、清半夏等药材,旨在健脾和胃,同时加入白蒺藜、菊花等药材,意在平肝。此外,枸杞、海螵蛸、浙贝母、石斛等药材也各显神通,共奏调理肝肾之效。我为她开了五剂药方,叮嘱她每日煎服,分两次温饮。服药五日,韩女士复诊时精神稍显好转,她欣喜地告诉我,头昏、头闷的症状有所减轻,胃中的不适也明显缓解。然而,她仍感腹胀不适,于是我守原方,加入木香、砂仁以行气消胀。十日之后,韩女士再次复诊,她告诉我,虽然劳累时仍会有些许头昏、头闷之感,但症状已大为减轻,胃脘已无不适,然而夜间睡眠欠佳。于是,我再次调整药方,减去治疗胃脘不适的药材,加入枣仁、当归、白芍等养肝血之药,以助她安眠。经过精心调理,韩女士的病情逐渐好转,头昏、头闷之症最终得以痊愈。这再次证明,眩晕一病,需从多方面考虑,或从脾,或从肝,或肝脾(胃)同治,方能收到满意的疗效。耳鸣案赵某,这位四十二岁的女性患者,于春风拂面的年4月2日踏入诊室。她满面愁容,细述自己的耳鸣之苦已有两月有余,那耳中仿佛有风吹过,又如蝉鸣不息,令她日夜不宁。不仅如此,耳部更有一种难以言表的闭气感,仿佛被一层无形的纱幕笼罩。咳嗽声不时响起,咳出的痰液白而清稀,咽喉处似有小虫爬行,痒而不适。口中干苦,如同夏日烈日下的枯井,既无润泽之感,又带苦涩之味。整个人显得疲惫不堪,食欲不振,连平日里喜爱的食物也提不起兴趣。大便偏干,如秋日落叶,干涩难行。观其舌象,舌淡红而苔薄白,似那初春嫩芽,虽显生机,却难掩其内忧。脉象细弦,如琴弦紧绷,昭示着体内气血的不和。针对此症,我决定以经方小柴胡汤为主,辅以升降散、止嗽散,以胆胃同治之法,调和体内之气。方中柴胡如将军,疏肝解郁,姜半夏、黄芩如左右护法,助其调和胆胃之气。党参、甘草补中益气,如那冬日暖阳,温暖全身。蝉蜕、僵蚕、姜黄、酒大黄等药,如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升降气机,疏通经络。荆芥、白前、百部、陈皮、紫菀、木蝴蝶等,则如那春日繁花,点缀其间,宣肺止咳,利咽止痒。如此配伍,共奏和解表里、扶正祛邪之功。患者服药五剂后复诊,面露喜色,耳鸣基本消失,闭气感大减,咳嗽亦止,精神焕发。随后,我根据病情调整药方,先后合入通气散、宣痹汤、当归芍药散,共进十五剂,终使耳鸣之症彻底消除,随访未再复发。脘痞案王某,一位75岁的女性长者,于年1月2日踏进了诊室。她满面愁容,主诉胃脘痞满不适已达半年之久,而近一周来,这种不适感如同乌云压顶,愈加沉重,甚至演变成了疼痛。胃脘部畏凉,仿佛被一层寒冰笼罩,恶心之感如影随形,口苦如黄连,心烦意乱,食欲不振,头昏脑涨,夜眠不宁,仿佛整个身体都在与她作对。然而,她的大小便却保持了正常,这似乎是她身体在困境中唯一的慰藉。观其舌象,舌体暗红,苔白而厚,脉象细滑,如同冰封的河流,迟缓而沉重。针对她的病情,我为她精心调配了一剂药方,方用四逆散合藿朴夏苓汤加减,取其疏肝解郁、化湿和胃之功。药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养血柔肝,枳实、厚朴行气导滞,木香、川楝子、延胡索等药则助其行气止痛,黄芩、清半夏、藿香、豆蔻则清热化湿,山药、鸡内金、茯苓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干姜温胃散寒,天麻、菊花、郁金则助其安神定志。5剂药下,王某复诊时脸上已有了些许红润,她欣喜地告诉我,胃脘的痞满感明显减轻,疼痛已消,口苦之感也有所缓解,恶心不再,食欲也有所恢复。我稍作调整,继续为她调配了21剂药,希望她能彻底摆脱病痛的困扰。这一案例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治疗脘痞之症,需细致辨证,调和肝脾胆胃,方能取得显著疗效。添加图片注释,不超过字(可选)#图文动态同步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