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举痛论》载:“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张仲景《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载:“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冠心病常见有胸痛彻背、胸闷、气短、心悸、眩晕、失眠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体检时偶然发现心电图有缺血性改变。根据患者的症状及脉象,参考古籍,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范畴。
从临床来看,冠心病患者多有舌质暗淡或暗红、边有或无齿痕,苔白腻或黄腻有裂纹,脉弦涩或虚细结或代脉。这些都是气阴两虚夹瘀化热或不化热的表现。由此冠心病的病因为气阴两虚,病机为瘀血阻络。
当然临床其他不典型舌脉象也不少见,其中的大部分也是在气阴两虚夹瘀基础上发展变化的,符合瘀血病症繁多的致病特点,此时更应详细询问病史、舍舌脉而从症。
冠心病是慢性病,可以从调养和治疗两方面结合。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脉止痛,可选用“养心通脉方”。
组成:红参、黄芪、丹参、玉竹、麦冬、檀香、川芎、当归、五味子、白芍、防风、白术、砂仁。
方中黄芪补中益气,红参与黄芪为伍,则甘温益气之力更强,气旺血行,共为君药;五味子酸涩收敛气血,当归、白芍补血活血,丹参、檀香、砂仁为丹参饮组方,功用活血祛瘀、行气止痛,白术健脾益气,助君药加强益气之功,为臣药;川芎行气止痛,为血中气药,玉竹、麦冬养阴清瘀热,防风走表而散风御邪,为佐药。
全方用药平和,不温不燥,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功,使阳气生长阴血来,气长阴养,脉则通、痛自消。
随症加减运用:老年患者有高血压病史伴头晕者加杜仲、钩藤;梦多眠差者加夜交藤、酸枣仁;年老血脂异常者加荷叶、山楂;胸闷痛、舌暗瘀者加延胡索、桃仁、红花;头痛时加白芷。
55岁张先生,胸闷痛反复发作2年余,活动时加重,每次发作持续时间约8~12min,休息、停止活动则闷痛可缓解。经冠脉造影示:右冠脉优势型。左冠脉前降支开口处闭塞;回旋支85%~90%狭窄。因患者不同意,故未行冠脉支架植入术。
来诊时胸闷痛加重,时有气短、心悸、乏力。舌质尖边红,苔薄黄,脉沉细,脉律齐。中医诊断:胸痹心痛(气阴两虚夹瘀);西医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治法:益气养阴,活血祛瘀,理气止痛。
方药:黄芪、白芍、丹参、党参、麦冬、黄柏、五味子、赤芍、当归、延胡索、檀香、木香、砂仁、红花、桃仁、炙甘草。
以后视病情变化,在上方基础上,随症加减,并予西药常规治疗,连服4个月,胸闷痛、心悸、气短、乏力等症消失,病情稳定。随访1年多,胸闷痛等症未见发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