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新闻网讯(记者孔思远)近日,为提升河北中药材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实施意见明确了河北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八项重点任务。
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年,全省中药材种植规模增加到万亩,良种覆盖率提升到70%,标准化生产率达到70%,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亿元,全省中药材全产业链大数据监管与服务平台全面应用。年,种植规模发展到万亩,良种覆盖率提升至80%,标准化生产率达到85%,种植和初加工产值达到亿元。
实施意见明确了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品种,促进集聚发展;建设繁育体系,源头控制品质;强化质量管控,确保优质优价;培育壮大主体,提高组织程度;构建储运体系,实现节本增效;培育“冀药”品牌,增强竞争实力;深挖衍生功能,发展多种业态等八项重点任务。
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河北地形地貌多样,山地丘陵资源丰富。以不与粮争地为前提,引导中药材生产向“两带(太行山、燕山产业带)三区(坝上高原区、冀中平原区、冀南平原区)”转移。太行山、燕山产业带,充分发挥适宜种植面积大、岗坡山地多的优势,大力推广山地中药材、林下中药材、粮药间作等模式,实施道地药材人工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栽培,打造全省面积最大的中药材道地产区,年面积达到万亩。坝上高原区,立足气候冷凉、环境友好、地域广阔的特点,用足用好首都“两区”建设和退耕还林还草腾出的发展空间,大面积种植耐干旱、耐贫瘠、易机械化生产的道地中药材品种,年面积达到40万亩;冀中平原区,利用安国“千年药都”影响力,发挥北方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引领作用,巩固提升优势地位,培树全国标准化生产标杆,带动周边区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面积稳定在20万亩左右;冀南平原区,依托专业交易市场,突出传统种植特色,调优单品品质,推广机械化采收,降低成本、提高效益。
突出重点品种,促进集聚发展。河北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形成了一批社会认可度高、道地性突出的特色品种。紧盯消费需求,尊重种植传统,深挖发展潜力,分级抓好重点品种。省级选择适种区域广的大品种,打造“一地供全国”大产业;市县选择区域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道地小品种,打造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强产业。省级重点抓连翘、酸枣仁、金银花和北苍术四大品种。连翘,以涉县、武安、井陉、平山等区域为重点,加快野生抚育和仿野生栽培,到年发展到40万亩,巩固提升全国连翘三大产区之一的地位。酸枣仁,以邢台市信都区、内丘、沙河、临城、涉县、武安、赞皇、平山等区域为重点,优选仁用品种,扩大有效生产面积,到年发展到50万亩,打造百里酸枣产业带。北苍术,以隆化、滦平、青龙等区域为重点,发展旱作栽培,扩大种植规模,到年发展到5万亩,建成全国最大的北苍术产业带。金银花,以巨鹿及周边区域为重点,严格按标生产、绿色生产,稳定在13万亩左右,巩固巨鹿金银花全国第一大县地位。市县因地制宜重点抓黄芩、柴胡、知母、黄芪、黄精、防风、丹参、苦杏仁、山楂、桑葚、蝉蜕、土元、蝎子等品种,推行规模化种植(养殖),建成道地药材精品示范园区,全面提升市场竞争力。
建设繁育体系,源头控制品质。针对长期形成的中药材种源混杂、繁育无序问题,强化基础研究,实施联合攻关,在品种保护、选育、推广、供应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整体提升良种繁育水平,为中药材生产奠定坚实基础。保护种质资源。在道地中药材原产地,划定野生资源保护区。广泛收集药用植物资源,依托河北省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安国药博园种质资源圃,开展中长期安全保存,加强珍稀濒危特有品种保护,确保资源不丧失。到年,保存药用植物种、种质资源0份以上。选育优良品种。支持优势科研院校开展道地药材种质资源评价,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深化基因组研究,筛选批次可标记、质量可追溯的“精准药材”种源,满足药企品质稳定性和一致性需求。到年农业部门认定不少于10个“精准药材”品种。建设良繁基地。在中药材规模产区,支持种子种苗企业分品种建设良繁基地,实施提纯复壮、组培快繁,促进种子种苗专业化、现代化生产,提升优质种源供应能力。到年,建成15个亩以上繁育基地。
强化质量管控,确保优质优价。切实加强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监管,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全面实行标准化管理,着力提高中药材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更好满足药企高品质原料需求,保证好产品卖出好价钱。严格产地环境控制。组织第三方检测机构全面普查种植区环境质量,不合格区域坚决退出种植;新发展的基地通过环境质量检测方可种植。到年,种植区全部完成检测。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大推广种源纯化、基因稳定、成分一致的良种补贴力度,尽快实现良种全覆盖。支持科研单位和社会团体围绕优良品种,全面加强配套技术标准制定工作。年底前,省级确定的主抓品种全部建立生产技术标准。引导生产主体以园区、基地为载体,坚持按标生产,实施有机肥替代,落实绿色防控措施,规范生产记录档案,以标准保质量,靠质量增效益。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支持各级农产品和中药材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中药材质量检测功能,引导生产主体建立自律性检测点,强化有害物质检测,严禁不合格中药材采收、销售、流通。加强中药材生产投入品安全性评价,严格落实农药购买使用登记制度。完善省级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加强生产过程监管,实现流向可跟踪、责任可界定。到年,亩以上规模经营主体全部纳入平台。
培育壮大主体,提高组织程度。中药材生产主体多、规模小、素质低,是制约种植标准化、专业化的重要瓶颈。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新生产经营体制,优化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配置,提高生产组织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增强市场竞争力,增加药农收入。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中药材传统种植区有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支持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培养一批经营规模大、运作机制新、带动能力强的种植合作组织。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建设标准化、现代化、规模化园区和生产基地,按照全产业链发展要求打造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初加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更新设施设备,改进加工工艺,建设一批规模档次高、发展后劲足的中药材初加工基地。以内丘和赞皇酸枣、涉县和井陉连翘为重点,全方位提升加工能力,减少有效成分散失。在武安、青龙和邢台市信都区等地,建设10个现代化初加工基地,大力发展产地趁鲜初加工,推动产地市场有效衔接。到年,建成全国最大的酸枣、连翘现代化加工集散地。扎牢利益联结纽带。支持中药材种植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形式,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共建标准化示范基地,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经营模式,创新“订单收购+分红”“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体,让中药材种植农户更多分享增值效益。
构建储运体系,实现节本增效。顺应现代物流业发展趋势,推进中药材仓储物流信息化建设,提高仓储能力、流通效率和交易水平。打造高标准仓储基地。在中药材集中产区和交易区,支持建设10个集初加工、仓储、包装于一体的综合性仓储基地。在特色中药材种植县,鼓励建设涉县柴胡、隆化北苍术、热河黄芩等单品专业仓储基地,提升安国综合仓储能力,实现集约加工、集中仓储。建设现代物流网络。在安国、巨鹿、内丘、隆化等中药材主产区和重要集散地,建设现代流通中心,对接省级中药材质量追溯平台,推广信息物流配送系统,实现产销无缝对接。发展专业交易市场。结合中药材品种布局和仓储、物流中心建设,完善安国中药材交易市场功能,推动巨鹿金银花、平泉苦杏仁等传统市场转型升级,新建一批专业交易市场,完善检测检验、电子结算等设备,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到年,建成5个全国最大的中药材单品或综合性交易市场。
培育“冀药”品牌,增强竞争实力。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创新品牌发展思路,实施产品、区域、企业三位一体品牌发展战略,提升河北道地药材知名度和竞争力。打造一批知名产品品牌。选择区域特色明显、产品优势突出的连翘、金银花、酸枣仁、北苍术、柴胡、黄芩、黄芪、苦杏仁、山楂、“八大祁药”等10个中药材品种,实行一个品种一个方案、一个设计团队、一套营销策略,强化高端形象设计,面向全国宣传推广,增强河北道地中药材影响力。提升一批区域公用品牌。全面规范省级以上中药材区域公用品牌,重点培强安国“八大祁药”、邢台酸枣仁、涉县柴胡等地域特色突出的区域公用品牌,讲好中医药故事,塑造品牌核心价值。支持申报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到年,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中药材争取达到25个。培树一批企业领军品牌。组织发展潜力大、带动作用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种植和加工企业,参加各类中药材产业发展大会、博览会、交易会等,利用电商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品牌营销,做好品牌推广。
深挖衍生功能,发展多种业态。着眼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养生的新需求,依托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产业,加强综合开发,拓展多种功能,着力发展大健康、休闲旅游等产业。研发大健康产品。利用部分中药材药食同源特性,丰富麻山药、酸枣、杏仁、黄芪等系列保健品;依托中药材特色小镇,研发艾灸、足浴、洗化、布艺以及精油等高端康养保健品。发展中药文化旅游。选择中医药文化元素突出、临近名胜古迹和城市周边的种植基地,建设一批休闲旅游示范区。重点打造安国药博园、内丘扁鹊药谷,发展涉县红河谷、峰峰药王谷、井陉万亩连翘基地等30多个主题花海,形成网红旅游打卡地。加快综合开发利用。引导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研究开发,利用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和加工下脚料,生产饲料、中兽药、农药、有机肥等衍生产品,实现综合利用、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