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刘晓东李海亮军嫂微平台收录于话题#军嫂6#探亲1#阿里1
《军嫂》杂志为您推荐温暖故事
年1月18日,黑立晛在边防连向丁丽求婚
一
年9月,西藏阿里军分区某边防团下士黑立晛,借回家探亲的机会,与高中同学丁丽喜结连理。蜜月没过多久,黑立晛便匆匆返回部队。
3个月后,丁丽想去西藏探望丈夫。“别来了!”入伍4年多的黑立晛知道,冬季的阿里气温达-30℃,含氧量不足内地的一半,许多人第一次来都会极不适应。他不想让妻子遭这个罪。
丁丽却不“领情”:“你在那边工作生活,我想去看看!”
向部队请示,黑立晛得到“特别欢迎”的答复,并叮嘱提前吃红景天,出发时多带衣物注意防寒保暖……
年1月14日,丁丽从宁夏银川搭乘航班飞抵西藏拉萨。次日早晨转机抵达阿里。
“你好,欢迎来到阿里!”出站后,一名接站干部为丁丽献上洁白的哈达。每一个到达阿里的军嫂,团里都会安排干部接站,这已成惯例。
初踏阿里,望着周围的雪山,丁丽感到一切既陌生又熟悉,熟悉是因她曾无数次从黑立晛口中听到关于这里的点点滴滴:稀薄的氧气,强烈的紫外线……一路上,虽说刺骨的寒风刮在脸上生疼,但她还是很兴奋。
没多久,丁丽开始出现高原反应的症状:耳鸣、头痛……可一想到马上要见到丈夫,她又兴奋起来。
原以为来到阿里就能看到丈夫,但接站干部告诉他,黑立晛在公里之外的边防连队。每年6月到8月是到阿里最好的季节,如果丁丽在这期间来,也许下了飞机当天就能见到丈夫。因为从机场到边防连大概只要5个半小时车程。但丁丽来的期间气候不佳,又逢阿里下着大雪,几乎没有车辆前往边防连。
丁丽被困在团部招待所。招待所贴心地为她准备了红景天胶囊和丹参滴丸等,氧气也通到床头。团首长多次来看望,并对她说:“我们欢迎每一名军嫂的到来!虽然条件有限,但我们会全力照顾好你们,并安全地将你们送到丈夫身边。”
年1月,丁丽夫妻在连队一隅
二
1月17日,经部队与当地政府协调,终于联系到一辆地方车辆,车上已经坐了2名回乡的当地老乡,一名战士陪同丁丽出发。想到很快能见到丈夫,丁丽的心情愉快了很多,高原反应也减轻了。她从车窗向外望,被白雪覆盖的阿里高原美得像童话世界。
随着海拔的增高,她的头又开始痛起来,呼吸变得急促。车子在翻越海拔米的龙嘎拉达坂时,尽管不时吸氧,丁丽还是出现了胸闷气短、恶心发呕等严重的高原反应。她不得不下车在路边呕吐起来,寒风挟着两侧雪粒卷过,“雪粒和沙粒一样硬,砸在脸上生疼”。
距离丈夫驻地还有70公里时,考虑到还要翻越两座米以上的雪山,加上雪没有要停的意思,丁丽他们决定在边防营招待所暂住一宿。根据天气情况,第二天再对行程作决定。
第二天,雪终于停了,丁丽随车再出发。海拔越高,积雪越厚。在雪中,车子“S”型行走,缓缓蜿蜒前行。有时,因雪太深,车子被卡住,开不动了。大家不得不下车铲雪,一下车,小腿以下便全陷在了雪里。
其他人让丁丽在车上休息。这是丁丽到阿里的第4天,她对阿里高原的气候逐渐适应,状态好了很多,她也跟着下车和大家一起推车。
在即将到达海拔多米的达坂顶时,雪越来越厚,把车辆堵住了。丁丽想给黑立晛打个电话求助,然而手机没有信号,她想爬到山顶找信号,但是雪太厚了,寸步难行。她感叹道:“真的太难了。”同行战友连忙安慰着:“嫂子,马上到了!”
也许因为马上要见到丈夫,丁丽心情变得兴奋起来,忍不住朝阴云密布的天空呼喊:“黑立晛,我来了!”
年1月,丁丽夫妻参观连队荣誉室
三
车辆走走停停。也不知过了多久,丁丽的视线中出现一个模糊的身影——正是她朝思暮想的黑立晛。白雪皑皑中,他身穿军装,笑意挂在脸上,迎接妻子下车。他左手还牵着一匹黑马,马头系着红绸花。
在阿里高原,这是连队迎接贵客的特殊方式。
黑立晛将丁丽扶到马上,牵马来到营区大门外。震耳的锣鼓声中,官兵夹道鼓掌欢迎,向丁丽献上洁白的哈达。
营房大厅里,燃烧的红蜡烛摆成一个大大的“红心”。
黑立晛走到“红心”中间,单膝跪地,双手捧花献给妻子——在阿里,在战友们的见证下,他为妻子补办一场求婚仪式。
战友们欢呼着,围簇过来……
因为疫情原因,丁丽原本30天的探亲假,被延长为50多天。年3月7日,丁丽带着对丈夫的牵挂,返回家乡。
如今,丁丽已经怀有身孕,回想上阿里探亲,历经五天四夜才看到丈夫的特别经历,丁丽更加心疼丈夫,更加想念茫茫雪山和边关冷月,也盼望以后孩子可以理解在高原戍边的父亲。
(本文刊登于《军嫂》年第8期,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辑:张敏
制作:崔馨月
“军嫂微平台”(junsaozazhi)为《军嫂》杂志社唯一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