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
11月24日,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对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名全国先进工作者进行表彰。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民盟盟员宣利江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笔者对他进行了专访,听他讲述他的“新药梦”。
“我的经历其实很简单,30年来从读研到工作几乎一直在药物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组组长,民盟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委员会盟员宣利江笑着说,长期从事天然活性化合物的发现和新药创制及中药现代化研究,转眼自己在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里已经变成“老一辈”了:“这么多年的主要工作就是和团队研发新药,比较幸运的是,我们做成了。”
他所说的“新药”,便是丹参多酚酸盐及其粉针剂。这是他30年来致力于新药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杰出成就。该药于年上市至今,已进入医院,惠及多万病患,累计实现亿元以上销售额,堪称中药现代化研究典范。而这些成就的背后,是宣利江及其团队一个又一个“13年”所付出的努力。
第一个13年:“梦想实现了”
“从高中时起,我就对化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年,宣利江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后来到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读研。“当时两个单位距离不远,人生最美好的10年青春就在这方圆两公里,心无旁骛地读书、做研究。”读研期间,他总是想从植物和微生物中“找到些东西”。年做博士论文时,一个偶然机会,他开始寻找和发现丹参水溶性的有效成分,并对此研究产生极大兴趣。
“可以说是‘无知者无畏’吧。”宣利江回忆道,论文答辩时有老师对他说:“你胆子很大,今天在座的有好几个老师都曾经做过丹参。”不过,他不但没有退缩,反而有了更大的“野心”。年左右,他看到媒体报道了传统丹参注射液的质量问题,“研究得越深入,越觉得前人的认识并不完善,那个时代的产品问题很多,如有效成分不明确、质量难以控制,从而导致临床疗效不稳定,没有可控性,急需提高和改进”。于是,他有了自己一生的梦想:“从传统中药中寻找和研制新药!”
“现在觉得自己蛮单纯的,就带着这个梦想一直坚持做下去。”从年开始研究丹参,年产生研制新药的想法,年拿到第一笔新药基金,年拿到临床许可,直到年拿到新药证书……宣利江及其团队用了13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梦想。最终的临床使用证明,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临床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药是一个特殊的产品,做成太难了,失败是个大概率的事情。在研制过程中,每时每刻都会发生问题,而往往一些小问题都是致命的。所以我们很幸运。”当问及在“研制新药”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宣利江轻描淡写地说:“难题是一个接着一个的,遇到困难就去想办法解决嘛。”但他接着说,回头想想,最难的其实是“坚持”。当时,做新药的人比较少,每年在药物所汇报工作时,别人都能拿出漂亮的成绩单,但是他们“第一年汇报说在做丹参,讲到第5年的时候,自己都有点不好意思了,但仍要年复一年地汇报做丹参的进展”。宣利江说,研制新药的路上充满荆棘,13年,竟然被他们做成了,“我们所是一个很厉害的药物研究机构,我们是一个很棒的团队”。
第二个13年:“压力更大了”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我们做药的核心,也是底线。我们花了13年时间,制成新药;又花了一个13年,继续完善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把它做成大品种,不能研制出来就不管了。”新药从年上市后,就显示了强大的市场竞争力,连续6年以约%的年增长率快速增长,直到现在每天有近10万的病患使用量。“这个数据让我很紧张,每天有近10万个人在用你的药啊!会有各种各样的情况,都是人命关天的事情。我们要时时怀着敬畏之心,力求做到完美。”
丹参多酚酸盐粉针剂是由上海的企业绿谷制药生产上市的。新药在企业产业化后,科研人员本可以不再过问。可每当企业遇到问题打来电话,宣利江和他的伙伴都会放下手头工作,第一时间赶去解决。“药品的第一条中试生产线是我参与设计的,从实验室到工厂,是很大的改变,从实验室的几克药材,到工厂里成百上千公斤的规模扩大,会遇到多种问题,我们都要一一去解决它。”丹参多酚酸盐就好像宣利江他们的“孩子”一般,从出生一直守护到成长。
如今,丹参多酚酸盐及其医院用药Top10行列,是临床应用增长最快的品种,救治了超过成千上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该药已进入09、17和19版国家基本医保目录,成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作为重大新药创制的成果之一,入选“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和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周年40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鉴于宣利江新药研发的杰出成就,他先后获得了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谈家桢生命科学产业化奖、中国药学发展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突出贡献奖等一系列科技奖励,并获得上海市劳模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入选上海市领*人才和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
然而,宣利江却说,让他最有成就感的,是患者的好评。有一次他和制药公司的人在门诊等医生,两小时内,不断有患者向医生提出要用丹参多酚酸盐,说之前的效果非常好。当医生得知他就是药物研发者时,连连道歉,他却说:“听到患者的好评很开心,再等两个小时都行。”“一个药物研究工作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研制的药可以帮助到病患者。”
第三个13年:“我还要继续”
在采访中,宣利江经常会提到他的合作者王逸平:“他就是我科研上的‘另一半’。”
研制一种新药,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合作。“王逸平是药理学,我是化学,我们就是绑在一起的共同体。”早在做博士论文时,宣利江便找到了王逸平,两人从此开始了20多年的合作。“一个药把我们两个实验室紧紧绑在一起,就像父母一起培养孩子成长。在长期合作中,我们达成了默契,特别信任对方,遇到问题就一起解决,事情交给对方也很放心。”宣利江说,今年他有幸获得“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赴京参会之际,不禁又想起了自己的同伴:“因为这个药,我们获得过许多荣誉,轮流去领奖,不管谁得了都高兴。王逸平也获得过‘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都是当之无愧的。如果他还在的话,现在也会为我开心的。”
而如今,这个与他一起同甘共苦的科研伙伴已远去。年4月11日,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王逸平研究员因病在办公室离世,年仅55岁。他被中宣部追授“时代楷模”称号,其先进事迹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王逸平走了两年多了,也许我无法找到同样的合作伙伴。他一生都在为研制新药而努力,不管怎样,我还要继续实现我们的梦想。”
宣利江说,他们下一个13年的目标,就是想做口服制剂。“曾经想放弃,后来有点希望,就又在坚持。”
“我常常对学生说,要享受工作,从工作中寻找乐趣和成就感。不管多难的目标,只要坚持去做,想办法去解决前进路上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是有希望去实现的。既能帮助别人,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是一名科研工作者最开心的事情。”
如今,宣利江和他的团队正在为新的梦想继续耕耘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