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这里的居民随着季节的转换不断地变换着从事游牧、农耕、狩猎和樵采等多种不同职业,他们既是牧民、也是农民、猎人和樵夫,每人身兼多个职业。
迭部属于青藏高原型游牧文化区域,目前生活在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是藏族以及门巴族和珞巴族。迭部是藏族聚居区,具有独特的藏传佛教的宗教地域文化。迭部境内的民间工艺主要有壁画、酥油花、木偶、泥塑、木刻等,而且主要集中于佛教寺院。
酥油花是藏传佛教寺院特有的一种绝技。它以酥油为主要原料,按需配入各种颜色,并适量加入面粉等配料,以增其硬度。表现题材多为佛教故事,也有动物、花卉、山水、建筑等多种形象。酥油花制作颇为艰辛,俗语谓之“先入三伏,后进三九”,即调和颜料时,室内温度要高,酥油团柔软如泥,颜料才能揉匀。而至骨架成型后,室内温度需要在0℃以下,温度越低,彩塑才易于凝固成形。而每抓一团酥油,还要蘸一下凉水,以助成型。一般置于阴凉低温的室内展出,将其集中摆放在一个展盘中。油塑在寺院负有盛名,它是藏民族艺术中的瑰宝。县境内的电尕、旺藏、赛当等寺院,于每年正月十五均有酥油花展的惯例。
迭部藏族能歌善舞,每当逢年过节、娶亲、盖房等喜庆之日,人们就奏乐跳舞,气氛热烈。这些民间音乐的词曲没有文字传承,均系民间艺人的心记、口传,并通过歌唱、伴奏传给后辈。从民歌曲调上的品种上看,有酒曲、山歌、舞曲、劳动号子、僧乐5种类型。
酒曲,藏语称“强勒”,一般在逢年、过节、盖新房、办喜事时演唱。歌词内容以庆贺祝福为主。一般以衬词或叹词起句,前两句开起句和后两句结束语都用吉祥、祝福一类的赞颂词,而中间两段或三段才是酒曲的主词,也就是一首歌的主要唱词内容。酒曲演唱者多为男子,他们盘腿坐在炕上或地下,用右手掌托腮帮开始演唱,没有表演动作。每逢佳节喜庆之日,热心于歌舞表演的男女老少还会身穿民族新装,成群聚会,载歌载舞。
锅庄舞,藏语为“团圆舞”,是流传在藏族地区的一种古老歌舞,锅庄是一种欢乐吉祥的群体舞蹈,每逢重大节日、喜庆欢乐之时,人们就会跳起锅庄。它的表演形式是男女围成圆圈,歌舞同时进行,女的动作小而含蓄,男的动作大而豪放。锅庄的内容多以歌颂生活、祝福吉祥为主,舞曲以赞颂开场,以祝福收尾。表演形式比较灵活,在草地、场院、舞台等均可进行。人员可多可少,几人、数十人、上百人甚至上千人均可参与。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迭部藏族人民在漫长的岁月中,还养成了英勇善战、能骑善射、勤劳勇敢、倔强好胜的性格。传统的体育活动与此有关,主要有赛马、射箭、摔跤、大象拔河、抛石打靶、拔腰、扳手劲、拉棒、荡秋千、下方、赛跑等。赛马射箭最为热闹,既比马的速度和耐力,又比骑手驭驾技术、姿势、骑射和俯身取物等技术,还比赛马背上小伙子的英武气度,以及马的鞍鞯和配饰。
扎尕那农林牧
复合系统特色农产品经过多年的开发已有50多种产品上市销售,其中蕨麻猪肉和羊肚菌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定。野生食用菌类有羊肚菌、冬虫夏草、松茸、虎掌菌、花菇、草原菇、老人头、松菌、黑木耳等;山野菜有蕨菜、乌龙头、苦梗菜、五爪菜等;中药材有当归、*芪、丹参、羌活、猪苓、赤芍、三七、藏红花等;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蕨麻猪、牦牛和土蜂蜜等。
羊肚菌:又称羊肚菇、羊肝菜。是著名的美味食用菌,有“素中之荤”的美称,其菌盖部分含有亮氨酸、赖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苏氨酸等人体必须的氨基酸,有益肠胃、化痰理气的药效,因此,国际上常称为“健康食品”。
迭部蕨麻猪:又名藏香猪,在林地草场牧场放养,与野猪杂交驯化而来,生长在高海拔林牧区,主要采食蕨麻、青冈树籽实、山野果等野生植物为生,一般体重15公斤左右。
土蜂蜜:又称野生蜂蜜,俗称土蜂糖,就是中华蜜蜂采集多种花蜜而成,产量稀缺,林区放养无污染,土蜂一年取一次土蜂蜜。土蜂蜜含有丰富的有机酸、蛋白质、维生素、酶和生物活性物质等多种营养成份,具有润肠、润肺、解*、养颜、护肝、增强人体免疫力和抗衰老等功效。
文字整理/鲜汪娟资料提供/甘肃省迭部县人民*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