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丹参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是肠型肺腺癌还是胃肠道腺癌肺转移 [复制链接]

1#

病例1,肠型肺腺癌

患者WYRO,女,59岁,因间断头痛2周就医神经外科,MRI发现左颞叶占位。CT示两肺多发肿块、结节,纵膈淋巴结肿大,右侧胸腔少量积液,肝右叶大片低密度影。PETCT除提示肺癌多发转移:双肺、纵膈右肺门淋巴结、肝脏、骨、脑等。

肺部肿块穿刺活检病理:肺肠型腺癌

肺癌基因二代测序:14基因全部阴性

行“培美曲塞+顺铂”化疗和脑部病灶放疗。

经化疗后胸部肿瘤和肝转移灶明显退缩。

病例2,胃贲门腺癌肺转移

患者LZGA,男,62岁,因咳嗽、胸闷2月余就诊,胸部CT:右肺下叶占位,双肺多发结节,纵隔、右肺门淋巴结肿大。

行CT引导下肺穿刺活检,根据免疫组化诊断腺癌(肺),不排除转移癌。

临床医生诊断为肺腺癌,送检EGFR、ALK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阴性。

给予培美曲塞+奈达铂化疗6周期,最佳疗效评价部分缓解。

.08.05日复查CT提示疾病进展,转入肿瘤内科进一步治疗。以下为患者胸腹部病灶在化疗中的变化:

经认真询问病史、阅读以往的影像图片,多学科会诊专家组指出:胃壁明显增厚和肝胃间淋巴结肿大,不排除原发性胃癌(贲门)转移至肺和骨等。建议做胃镜+活检,并做PET-CT等。

根据MDT建议行胃镜检查,活检病理结果:贲门腺癌。

PETCT的部分图像如下:

PET-CT报告:胃贲门部胃壁增厚伴软组织肿块形成,代谢活跃;纵膈、右肺门及肝胃间肿大淋巴结代谢活跃,右肺下叶软组织肿块影代谢活跃,双肺另见多个结节影代谢活跃,T9椎体骨质破坏伴代谢活跃,考虑转移。

提请病理科对当初的肺穿刺活检组织再会诊,并提出加做免疫组化以帮助判断肺部腺癌的起源,加做的免疫组化结果提示胃肠肿瘤肺转移。

修正诊断:贲门腺癌双肺、骨转移

给予“奥沙利铂联合卡培他滨”化疗和其他治疗。

两个患者均为双肺多发转移,就免疫组化而言,肺癌相对特异免疫组化指标TTF-1、Napsin均为阴性,而消化道标记物,Villin和(或)CDX-2为阳性。两位患者在诊疗过程中都完善了PET-CT检查,病例1的PETCT未发现消化道病变,最终诊断为肠型腺癌;在病例2发现了贲门占位,在一线化疗结束后才将诊断修正为贲门癌肺转移。

肠型腺癌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少见病理类型,是指少数在形态上和免疫组织化学上与结直肠癌类似,出现肠型分化或肠型形态的原发性肺腺癌,当这种成分超过肿瘤的50%,同时排除消化道来源的腺癌,命名为肠型腺癌。结肠癌特异的免疫组化如CDX2、CK20和Villin可呈阳性表达,部分患者针对肺癌的相对特异免疫组化CK7、TTF-1和NapsinA表达阳性,但也存在肺癌特异免疫组化全阴性的肠型腺癌病例。

肠型腺癌的鉴别诊断需要排除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肺腺癌及结直肠癌肺转移。(1)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肺腺癌和肺肠型腺癌均为肺腺癌的病理类型。形态学上,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肺腺癌没有高柱状假复层排列,免疫表型上两者均可能表达原发性肺腺癌的特异标志物如CK7、TTF1、NaspinA,而肠型腺癌除此之外还部分表达肠型分化的免疫标记物如CDX2、CK20、Villin和MUC2等。(2)结直肠癌肺转移,既往结直肠癌病史的患者肺部出现病灶,结合临床和肺病灶穿刺的病理结果要优先考虑结直肠癌肺转移,肺的病灶在形态上呈腺管样排列,无其它组织类型,瘤组织境界清楚,不累及癌旁的正常的肺结构,免疫表型上,针对肺癌免疫表型的CK7、TTF-1、NapsinA等呈阴性,针对肠癌免疫表型的为阳性。肺肠型肺癌的确定诊断一定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及病理学形态和免疫组化检查排,除其它类型的原发性肺腺癌和结直肠癌肺转移。(3)肺肠型腺癌与消化道肿瘤肺转移治疗原则和的用的药物也是不同的,肺腺癌者如有EGFR、ALK等基因突变则有相应的靶向治疗而让患者大幅获益。两种肿瘤在免疫治疗和抗血管生成治疗等也有较大差别。

临床上胃癌发生肺转移的较为少见,胃癌发生骨转移的也较为少见。胃癌的肺转移灶多数情况下生长缓慢,胃癌骨转移者应警惕常与之伴随的骨髓转移。

对于临床大夫而言,一定要综合患者病史临床症状、免疫组化、影像学检查,做好的疾病的鉴别诊断方能明确诊断,对症下药。

相关文章

一例肠型肺腺癌的曲折诊治道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